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深圳市中医院的“三名工程”建设之路


 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作为“特区国医之窗”,深圳市中医院多年来按照“名医带动名科,名科成就名院”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在全国很多中医院惨淡经营、西化严重的今天,深圳市中医院通过加强管理,改进服务,医院业务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2013年,医院业务收入9个多亿。总诊疗人次267万余人次,平均每天门急诊人次7600余人次,出院人次近2.8万。目前,深圳市中医院以年门诊量267万余人次的业务水平,跻身全国中医医院前十。


  为全面提升深圳经济特区的医疗卫生水平,今年深圳市政府启动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面向全球引进名院、名科、名医。如何高质量、创造性地推进深圳中医药事业跨越式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国家级名中医是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李顺民多年的梦想。


  今年10月25日,深圳首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深圳市中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医院柔性引进张学文、郭子光、石学敏、孙光荣、张大宁等7位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国医大师入驻坐诊,并以“师承”方式培养医院学科带头人。李顺民表示,深圳市中医院将以“三名工程”建设为起点,打造一个立足深圳、辐射全国、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国家级中医名院。


  特色与综合建设中医院特色门诊部和院区


  深圳市中医院始建于1975年,1998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家非直属附属医院,2012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经过40年的发展,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深圳基本医疗服务中领头羊的作用,被誉为“特区国医之窗”,也是广东省中医名院。


  在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大背景下,为满足市民快速增长的中医需求,今年5月,深圳市中医院扩建项目落户光明新区。至此,除了目前设有三个门诊部和住院部外,深圳市中医院还将在光明新区规划建设总体2000张床位、一期1000张床位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在解决了业务用房问题后,深圳市中医院对现有门诊部、院本部和新院区如何进行功能定位?又将如何推进“三名工程”建设呢?对此,李顺民给出的答案是,要“打中医特色牌”。


  除了在原有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医技楼的基础上,医院还将兴建综合大楼,主要用于科研教学配套用房、行政后勤办公用房等。其次是重建一门诊、改造时珍大厦,将之建设成为200张住院病床的针灸推拿分院。再次是将原深圳市眼科医院综合楼改造为深圳市中医院特色门诊部,该门诊部主要以中医“治未病”、“名中医馆”和中医特色诊疗服务为主,实现医院“三位一体”发展模式。


  特色门诊部将成为全市中医药服务的一个亮点。李顺民介绍,市中医院将在此创建深圳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指导中心,成立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指导全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提升全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整体水平,向市民提供特色突出、管理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李顺民说。


  而“名院”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工程就是筹建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和中医药特色学院。未来的光明新院区又将如何定位?李顺民透露,中医院将高起点地规划设计新院区,积极引进外部医疗资源,创新中医院发展新模式,“将与国内外名校的重点学科和专科进行合作,比如引进哈佛大学的康复学科、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的针灸和推拿等,把光明院区建设成为国际化、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和区域性中医医疗中心。”


  同时,深圳市中医院还将把目前设在本院的深圳市中医药研究所迁到光明新院区,并升格为中医药科学院,为深圳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设备等产品研发服务,建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科研机构。医院还将在新院区推进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建设,提升制剂中心服务能力和研发水平,把制剂中心建设成为广东省中药研究与开发基地。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为基础,医院还将积极推进建设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市政府三方合作创办的深圳国际中医药特色学院,打造中医药国际交流的高层次平台。据悉,国际中医药特色学院的建设工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典型与全面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名科”


  近年来,深圳市中医院通过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瞄准具有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学科领域,打造一批全国叫得响的“名科”。


  “在重点专科建设上,医院采取"见苗浇水,逐级培育,重点突破,树立典型"的办法。”李顺民说。对患者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较好、中医特色突出的科室作为优先培养对象,力求取得重点突破,树立典型和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专科全面发展。


  目前,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已形成国家、省、市重点专科梯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肝病科、肾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肾病学)。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3个。省级中医名科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省“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市级优势医学重点学科1个,市级领先学科1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病专科18个。


  近几年来,医院科研也硕果累累,并且实现了从数量增长转变到质量的提高,获得国家重大项目资助,包括国家重大医学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学科团队项目等。


  比如深圳市中医院肝病科曾作为课题责任单位,联合全国17家省级三甲医院承担完成了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项目,主要参与了慢性重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项目。如今,肝病科正主持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医综合干预方案研究”课题。肾病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市中医院院长李顺民原创开发的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剂—“健脾益肾方”,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其营养不良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对于未来重点专科的建设,医院将推动重点专科精细化发展。“肝病科和肾病科是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现在两个科室的诊疗量已经有一定规模,肝病科的床位数达到了120张,肾病科的床位已经达到70张,其规模目前是全市最大的。”李顺民说,“肝病科今后可细分多个二级科室,肾病科今后可细分为专门治疗慢性肾衰的科室、肾结石科室、小儿肾病科室。科室细分后,医生可对相关疾病进行更细致研究,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进一步提升重点专科的诊疗水平。”如果条件成熟,重点专科甚至可以扩建成专科医院,大幅提升接诊能力。


  传承与发展国医大师到特区带徒


  拥有如此多的国家、省、市级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院在深圳的医院中可谓一枝独秀。那么是什么让这家年轻的医院迅速成为岭南国医的一支重要力量?“起步早、重人才、抓梯队、肯投入”是李顺民对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总结。


  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名医”工程、“人才强业”战略,是医院软实力提升的法宝。


  近年来,医院落实“中医固本强基”工程,重视学术梯队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鼓励医务人员成名成家的激励机制,把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常规制度执行。通过培养,医院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广东省名中医11名,省优秀中医4名,深圳市名中医17名,优秀中医10名。


  在2011年、2012年、2013年,深圳市中医院还分别创建了骆继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王孟庸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李顺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通过创建工作,激发了“学经典、访名师、做临床”的热潮,培养了一批后备人才,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


  今年10月25日,深圳首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在深圳市中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医院又采用柔性引进方式,首批引进张学文、郭子光、石学敏、孙光荣、张大宁、陈可冀、刘敏如七位国医大师。


  “一方面利用国医大师的诊疗经验,为深圳市民服务,解除疑难杂症对市民的困扰。”李顺民说。另外一方面,以中医“师承”的方式,培养深圳中医高端人才。深圳市中医院已在全院范围内遴选出若干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临床水平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医临床骨干跟师培养,研究整理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发表学术论文,优化诊疗方案等,推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通过师承学习,可以培育深圳自己的国医大师,提升深圳中医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同时,还将建立国医大师博士后工作站,建立深圳市中医药创新平台,创新中医学术发展和开发中药新药。


  李顺民表示,借助“国医大师工作室”和“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医院将打造名中医馆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塑造名医的整体形象,将省、市名中医打造成继承和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平台,建立了名中医馆,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