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中,由于59岁以下人口数量减少,60岁以上人口数量增长而导致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根据联合国规定,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7%以上,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了。
目前,人类社会已呈现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正如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已超出人口学的范畴,对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场革命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冲击。因为世界上大多数老年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在解决老龄问题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发展中国家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还面临许多其它全面性的挑战。因此,他们所面临的老龄化形势就更加紧迫。”
中国作为一个老龄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精神等各方面带来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情况下,如何面对以“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资源损耗率”为突出特点的亿万老年群体带来的巨大生活、生存压力和强烈的养生康复诉求。作为以民生为本的国家、社会、各级政府和各界社会贤达等在谋划战略性应对举措环节,应首先想到确保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国粹——中医药及中医药传承在人类生命保障和改善生活、生存质量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1、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早在199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就已经达到1.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33%。对照联合国给出的标准,我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世界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1.24亿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形象地说,1.24亿说明我国当时的老年群体庞大到相当于一个俄罗斯全国人口的总和、两个英国人口的总和、三个西班牙人口的总和或四个加拿大人口的总和。如果把这么庞大的群体作为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是世界上排名第十位的人口大国,总人数是美、日、德、英、法、澳六大国之和。
2、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极为严峻。
根据我国各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表明,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还在跑步前进。依照联合国最新的规定,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就已经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4亿增加到1.78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已从上次普查的10.33%上升至13.26%。两相比较,从2000至2010年这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0.293%。但从2010年后,每年平均增长率升为0.76%,同比高出一倍多。例如: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1.93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3%。到2013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两亿;而且,80岁以上高龄人口也急剧增加,2000年为1900万,到2013年底即达到2100万,此后,每年将新增100万,到2015年将达到2400万。同时,60岁以上人口每年大致新增500万,比2004年以前20年年均增长的300万高出200万。
3、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力和城镇化水平都很低,经济基础堪称“一穷二白”,国家财力从建国到20世纪末一直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例如美国在1944年达到人口老龄化水平时,人均GDP是1392美元;日本在1970年达到人口老龄化水平时,人均GDP是1940美元;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700多美元,占美国人均GDP的50.3%、占日本人均GDP的36.1%。即使是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韩国与中国同是在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但当时韩国的人均GDP已高达8490美元,高出中国人均GDP水平的10倍多。所以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只能定位于“未富先老”。
另外,从2001年全世界达到人口老龄化时的人均GDP 5170美元水平看,较符合一般国家老龄化应匹配的条件。但遗憾的是,我国这年的人均GDP刚刚超过800美元,距世界一般国家老龄化应匹配的经济水平还相差很远。直到2012年,我国人均GDP才达到6102美元。如果我国在2012年进入老龄社会,可以说是较为理想的、是符合国际常规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我国早在13年前就跑步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那时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社会保障也未健全,社会养老尚未引起各界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养老服务业几乎是一张白纸。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均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欠债太多、老龄化步伐太快,目前,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结症,比如:养老资源紧缺、养老服务水平低下、养老体制机制滞后、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等都还在制约着我国服务老年事业的发展步伐,更为突出的是:一、国家资源付出与应得效应不对称;二、老人的社会贡献与养老归宿不对称;三、老人及其子女托付心愿与产业投资方向不对称;四、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服务老人的从业人员素养不对称;五、养老层次系统与教育体系质量不对称。因此,我国目前的老龄化显然是“未备先老”。
4、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012年,国家老龄委、民政部、公安部和国务院人口研究中心曾联合做过一次关于“中国老年健康状况”方面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亚健康或非健康老人比例高达95%,其中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比例为84%、老年慢性病总患病率为81.6%、高血压患病老人比例为49.1%,患肿瘤病的老人比例为27%……从这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在我国的老年群体中,体弱多病、带病生存现象既普遍又严重。而且,许多老人是多病缠身。真正身心健康、能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比例极小,其中部分老人自觉主要脏器没有明显病变,生活也能自理。但体检时仍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气血不足和内分泌失调等情况。
造成老年人口大面积亚健康或非健康状况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层面的也有现实环境的;既有个人自身的也有家庭和社会影响的。但在诸多根源要素中,首先应值得关注的是:一、面对长期生活、事业、家庭等多种压力,特别是日益激烈的竞争造成的身心疲惫,缺乏舒缓、释放压力的基本能力;二、日常作息、起居毫无规律,把维系人类健康极有规律的生物钟打乱了;三、长期劳作、不重视劳逸结合,日积月累、积劳成疾;四、缺乏合理饮食的基本常识、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不均衡,导致部分营养过剩,同时出现部分营养不足;五、很重要的一条是绝大多数老人毫无养生保健意识,不懂养生保健知识,无病不预防、有病乱服药甚至求助巫婆神汉邪教等。综上所述,说明造成目前老年健康问题严重之现状应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或破解我国老年群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的局面,必须有一个宏观的和长远的战略性考量。
二、中医药服务老年事业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公认的事实。从远古时代,地球上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数千年来,中医药经历了人类长期优胜劣汰地严苛筛选,终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日益强盛的事实,证明并确立了其在人类养生保健、抵御瘟疫、延缓衰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远远超过了“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顶级成果的明珠,也是炎黄子孙积累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历经漫长的历史实践,为世界医药学宝库留下了丰富的抗病养生经验和完整、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优势如日月同辉。
1、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目前我国老龄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患病老人比例高、老人就医消费高、老人陪护需求高等。相对而言,中医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概括起来就是“简、便、效、廉”等接地气、惠民生的四大特色,“简”就是看病简单、用药简单、治病也简单,一个患者来就诊,通过“望闻问切”就确定了病根是什么,一转眼就把处方开好了。完全不用化验、拍片、CT、核磁共振等等那么繁琐的检查程序和昂贵的化验设备。更为神奇的是,好多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痛,到中医诊所、医院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就解决了。过去好多人不相信,尤其是洋人。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他的访华代表团亲眼看到中国医生在无影灯下为病人做开胸切肺大手术,竟不用药物麻醉,只凭小小的银针扎一扎就开刀,登时把美国朋友惊得目瞪口呆。这一场景通过专用卫星播出后,全球立即掀起针灸热。特别是美国,一些名医、政要都争先到中医诊所去排队一试为快。当时有位叫田小明的美籍华人针灸专家用自己独到的技术先后为20多位美国名医、国会议员和政府高官解除了病痛后,很快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聘为专门接治疑难病症的临床顾问,不久又被时任总统克林顿任命为白宫替代医学医政委员会会员,被媒体誉为是“一根银针打开白宫大门的人”。
“便”就是取材方便,中药材到处都有,采集起来很容易,而且效果也不错。比如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曾染病发高热。因为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于是就把苏联、东欧凡能请到的名医、专家都请来会诊。打最好的抗生素消炎、降温。结果治疗一段时间,病情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重,甚至出现了昏迷状态。而外国专家讨论来讨论去,谁也拿不出好办法。万般无奈之下,新中国四大名医蒲辅周老先生顶住压力,挺身而出。在为毛泽东把完脉后就开了极简单的一个方子,就四味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一剂下去便热退神清,不久便恢复了健康。所以毛泽东肯定中医药,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效”就是效果好,许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包括肿瘤病、白血病、病毒性传染病,还有艾滋病、禽流感等,中医药一上手就药到病除,而且是速效、高效、长效,没有后遗症。这方面例子很多,最典型的是十八世纪,欧洲天花肆虐,一次大流行就死一亿五千多万人,包括至高无上的法王路易十五、英女王玛丽二世、德王约瑟一世、俄沙皇彼得二世和医生们自己都未能幸免。后来天花传到中国,中国人沿用名医孙思邈以毒攻毒的思路,用人痘接种法,使广大健康人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就此永远告别感染天花病毒的机会。这种“以毒攻毒”的防病办法推广后,天花病死率一下子从90%降到1%。
2003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爆发“非典”死亡率高达9.5%令全世界人心惶惶。我国作为重灾区,患者占全世界的60%但因中医药的介入,将死亡率降为6.5%,低于全世界死亡率3个百分点。当时广东有两位护士长,名字被无数人牢牢地记在心里,她们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叶欣和邓秋云。在紧张的抗非典一线,她俩同时被感染上非典,但两人求治的思路不同而导致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出身于医学世家、全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叶欣坚持用抗生素治疗,病情一直没有被控制,最后以身殉职,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太多的深思。2010年,卫生部药政司权威人士公开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因为中国人均每年至少要挂8瓶抗生素吊水,是美国人的10倍。而同在一所医院又同为护士长的邓秋云全部采用中医药治疗,竟迅速康复。负责治疗邓秋云的老中医邓铁涛底气十足地说,“中医完全可以独立地治疗非典。”事实证明,邓老所言不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抗非典期间,邓老亲自收治非典患者36例,全部痊愈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且医护人员也无一人受到感染。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马奎尔博士实地考察后兴奋地说:“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效果太神奇了!”。
“廉” 就是中医诊疗花费少,往往仅用西医诊疗费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著名电影演员傅彪,因患肝癌曾到天津中医学院求治,接诊的哈孝贤教授明确告之“不用手术,用中医药治疗,花费最多也就两三万”。负责傅彪同志的西医小组几经会商后认为从科学角度看,中医药的保守治疗把握不大、风险不小,于是决定去大医院用“科学”的手术把肝脏切换掉。结果,花费200万也没把人留住,年仅42岁。但同样患癌症的一位叫刘贵子的企业家,命运则与傅彪截然不同。此人去过好多医院求治,诊断结果都是晚期癌症,且癌细胞已大面积转移。结论是,最多能存活2个月。为此,各医院均拒绝留院治疗。
2003年4月,他慕名找到山西运城中医崔扣狮,用中药治疗半年即全面康复,费用不到2万。为了答谢崔扣狮救命之恩,他出钱出人从崔医生治愈的300个病人中随机抽取218份病历,逐个上门走访,结果发现愈后均未出现反复,且存活10年20年的大有人在。其中有个一岁多的小患者,原来腹部肿瘤大如拳头,曾随家人到西安大医院求治,被告之必须马上手术,前提是:“先交6万,不够再添。”家人拿不出钱,手术就没做成。后经人介绍来到运城崔医生处,结果只花了500元外敷几贴膏药即全面康复,从此再未复发。还有一个3岁患髓母细胞瘤的孩子,双眼外突超常,曾到某大医院求治,被告知“先交3万押金,但可能人财两空”。后找到崔医生,花2000元治愈……相比之下,西医最发达的美国用30年、花2000亿美元换来的只是将癌症带病活5年的比例由48%升至62%。这样的成果在中医面前显然是太微不足道了。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实践过程中坚持“重养生、重预防、重提升正气”的“三重理念”和“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的“三观原则”,导致必然出现“高效、速效、长效”的“三效结果”,并且不存在西医那种看病贵、不存在西药那种耐药性、不存在西医西药那种所谓的不治绝症等问题。结论是,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选择。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医药教育至关重要。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如何从根本上缓解老年人亚健康和非健康带来的压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如就事论事地应对,不仅与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相悖,而且也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改变一些表面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抓教育,把中医药教育引入老年事业。关于这一点,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调在学习和教育上不设门槛、不限年龄、不分性别、人人参与,真正达到“有教无类”和“学无止境”的教育现代化境界;实际上,老年人在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方面的需求是非常积极的,比如山东曾在1983年应老年人要求试办了全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初办时,规模百余人。转眼几十年过去后,现在已发展为两个分校、5个校区、60个专业、680个教学班、两万多名学员的超大规模,发展之快、变化之大,令人吃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老年大学已有近3万所、学员总数达250万人。其中,多数学员学习热情异常高涨,日常宁愿放弃做家务也要坚持受教育;有的人从60几岁学到80几岁,越学越想学,一直不愿毕业,其实就是不想脱离这个可以抱团取暖的学习环境。至于他们学习的目的也很实际:一是通过学习与时俱进,使自己在电子网络信息时代,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被边缘化;二是把有生之年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摆脱形单影只的郁闷,享受与常人一样的群体生活氛围,免受李清照笔下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度日如年的孤独之苦;三是提升生存质量,把过去在职在位时忙于事业、极少顾及自身保健养生的缺憾能够有所补偿,使自己生存得更健康、寿命能更长久。所以,许多老人已经把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纳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当成提升生存价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条是,造成老年人健康问题严重的根源性要素已经郑重向我们发出警示:忽视中医药教育是极为严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失误。面对95%的老年人亚健康和非健康的现实,靠医院去应对只不过是消极健康观指导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同中医“治未病”理念背道而驰。目前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们最根本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举措是加强中医药教育,帮助广大老年人尽快确立正确的健康观、提升其保健养生意识,充实自我防病抗病知识,改变青壮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学会自我心理调控、自我舒缓精神压力的技能等。只有老年人保健养生方面的无知或知之不多变为有知和熟知,才能在提升老年人自身健康水平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我国经济欠发达,温饱被列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一直无暇重视保健养生,但不等于保健养生不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以来的研究资料显示,在防病教育上多投1元钱,将来在治疗和抢救时就可少花108.3元钱。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把传统中医药有关“治未病”的理念引入老年事业、教育到位,就会避免发生抢救老年患者3、5天,耗费他一生积蓄数10万的现象。
三、中医药院校服务老年事业大有可为。
尽管我国的老年大学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面对全国两亿老年人95%亚健康和非健康的严峻局面,最为紧迫的是本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要求,把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提到服务老年事业的首要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院校的功能性特殊优势。在这方面,作为肩负健康教育和医护人才培养伟大使命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认为,要变“多病老龄化”为“健康老龄化”,中医药院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1、理出一条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有好思路才有好出路。中医药院校要全面深化改革,在服务老年事业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至关重要的是理出一条符合国情、民情和时代需求的发展思路,即:
①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院校内涵建设、大力加强思政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以大中医专业为基础,以养生康复学科为核心,其它专业学科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围绕养生康复学科来充实、修订,形成服务老年事业的合力优势,指导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
②创新育人机制。建立中医药职业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相配套的教育体系,培养全科医护和集医护与养生、医护与管理、专科与本科相衔接的复合型、应用型、德才兼备的服务老年事业人才。
③传承中医养生。大力传承中医养生康复学科的独特优势,树立科学健康的养生理念,制定并实施机构养老的《中医药养生康复方案》,积极承办全国中医药养生康复学术年会及服务老年产业研讨会;向教育部申请恢复“养生康复”专业,向人社部申办“老年服务与管理师”、“老年文化指导师”等职业培训资质;
④弘扬孝道文化。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撬开现代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瓶颈,就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建立现代养老体系的思想基础,现代养老体系是传统文化的再现与创新。只有弘扬孝道文化,才能给亿万服务老年事业的从业人员以道德伦理层面的内在驱动力。也只有承接、修复传统孝道文化的断层,才能确保和促进我国老年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⑤构建教育集团。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构建中医药职业中专、专科、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教育体系把中医药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岗位资格培训结合起来,把中医药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和相关的远程网络教育结合起来,把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和老年人的保健养生教育结合起来,全力实现中医药院校功能和作用的最大化;三.产教深度融合,建设老年保健养生示范产业园区;
⑥服务老年事业。在培养一流服务老年事业人才同时,建设集“教育、医疗、科研、产业”四位一体的养老敬老产教集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指引的方向,探索引领、创新示范,与全国中医药院校及各界志同道合者一道,用5至8年时间,使我国老年事业走上科技化、标准化、系列化、可持续发展轨道。
2、办好两件大事。一是把中医药教育引入老年事业。五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有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振兴保驾护航。从古代的瘟疫到现代的“非典”和“甲流”,中医药一直是雪中送炭,哪里有中医药介入,哪里就快速减少疫情。
当前我国已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进程,亿万老人最急需的不是温饱而是保健养生。当西方人还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最适合老人延年益寿的瑰宝时,中医药已经在积极为亿万老人筹措源源不断的养生康复资源,完成了老人健康长寿的战略性谋划,包括创建老年教育体系,推动中医药行业教育介入全社会和全国最有影响、最有发展前景的老年领域等,在中医药高教史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纵观老年产业发展迟缓、市场粗放低弥现状,亟需撬开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瓶颈的金钥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古人提示我们:“百善孝为先”、强调“敬老”比“养老”是更高层次的“孝”、把“不孝”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认为不孝之人既不能修身、齐家,更不能治国、平天下,形同行尸走肉,毫无社会价值。如今,面对老龄化社会大背景,没有“孝道”作老年事业的基础,服务老年事业的员工就没有起码的道德准则去规范;相关投资商及高端管理层也没有基本的伦理信仰和对良善的追求去管控。亿万老年人就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幸福晚年和健康快乐。驱散这一笼罩传统优秀文化断层的雾霾,承接、弘扬“孝道”,是所有中医药院校和广大关心、支持老年事业的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共同使命。尽管传承、弘扬、再现、创新“孝道”是一个庞大的修复、创新工程,需要全社会、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但只要向着正确的目标不断奋进,理想就一定会变成现实。
3、实现三个目标。①办好服务老年事业的特色大学。就是紧紧围绕“服务老年事业”这个中心,突出养生康复学科建设,把中医药院校建成以“老年养生康复”为特色的中医药应用型大学;同时把孝道教育列入服务老年人才培养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大批能够“为国家社会分忧、同天下儿女行孝”的养老服务业优秀人才。②建好老年养生康复示范基地。老年养生康复示范基地是办好服务老年教育特色大学的落脚点,没有基地,一切宏伟的构想只能是理想和空谈。要加快办成老年教育的特色大学,就必需把构想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好包括“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养生康复示范基地,为全国老年养生康复大业创出一条新的路径。③把中医药教育拓展到整个老年事业和全体国民,为加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宏伟目标注入强大动能。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亚健康、非健康和病残比例极高的老龄化,其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老人对中医药“治未病”、“药食同源”、“天人合一”、“时令养生”、“营养均衡”等理念和“治已病”坚持的“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等主要观点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懂如何有效地保健养生,日积月累,小病变大病、少病变多病,包括原来可以避免的老年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步加重、恶化,最终造成老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和痛苦,甚至严重威胁到老人宝贵的生命。要改变这一现实,尽快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首先要把中医药教育引入老年事业、把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普及到整个老年群体,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使亿万老人随时随地都能正确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处理日常生理、心理和病理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大面积地降低老年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等一系列老年病的发病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人都会老”,今天的壮年就是明天的老年,今天的青年就是后天的老年。在老龄化呈动态变化的自然规律面前,要解决好老年人的保健养生问题,不能“临渴掘井”,必须及早动手,把中医药健康教育、保健养生知识教育等拓展到全体国民,包括从娃娃抓起,做到全民懂养生、人人会保健。只有这样不懈地努力,假以时日,一个健康老龄化的中国,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作者 北京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院长田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