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传统中医药与新技术结合有发展空间

来源:携手健康网


程京:传统中医药与新技术结合有发展空间

程京:传统中医药与新技术结合有发展空间

 

    如果用“互联网”代表新兴科技,“治未病”则代表我们传统的医疗理念;“互联网”是从海外泊进中国,“治未病”则是原汁原味的“中国特产”.一“新”一“老”,一“外”一“中”,当“互联网”遇到“治未病”会发生什么呢?6月14日,在石家庄举行的“互联网+智慧医疗”高峰对话上,民建中央第十届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就“互联网+治未病”话题做出精彩解读。
 
    6月14日下午,作为“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分会场之一的“互联网+智慧医疗”高峰对话在石家庄太行国宾馆举行。本届高峰对话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为大会致辞,并做“互联网+治未病”主题演讲。
 
    程京说,自从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后,各行各业都在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都在想怎样跟互联网进行结合。主席、总理多次强调我们很快将进入小康社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全民健康,如果全民健康没有达到,全民小康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效的健康管理为“治未病”提供条件
 
    疾病的发生有内因外因,一个是遗传,再就是环境和生活方式。程京说,有这样一个理念需要向全社会传播,就是当致病的内因外因都具备的时候,这样的人群生病的几率会远远高于一般人。从内因方面讲,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的不断进展,越来越新的检测手段为我们的健康管理注入新的血液。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检测,知道患某种疾病的机率高还是低,然后从环境和生活方式方面做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内因外因的“会师”,减少疾病的发生。
 
    程京认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体检频次不足也是不能达到“治未病”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人一年基本上只做一次体检,假如一个人活一百年,从生下来开始体检,也就只能取得一百个数据。如果碰巧在50岁那年做体检时,当天的指标是正常的,但实际上可能某些功能已经开始出现不正常,这样测出来的结果就不能完全体现当年的身体状况。
 
    如果新的检测方式能够把费用降下来,使得自己能够在家里检测常规指标,每个月检测1次,一年就有12次,某些身体的改变可能在月检的时候就能发现;如果能周检那我们发现身体改变的确定性会更高,那我们就得高度重视了。同时,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蓝牙传送到手机,再进一步推送到云端,随时随地知道这样的情况,而不是以一年一次为限的知情权,这样疾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控。
 
 不要等退休之后再关爱自己
 
    程京认为,对于人类健康来讲,不是等到退了休以后再好好关爱自己;在我们工作成长过程中,希望也不要等,把这种关爱最好提前到出生前,从确保新生儿健康开始。而出生后想要人生全人全程享受健康管理和维护,做到“想病不易”,是需要技术手段作支撑的。
 
    程京介绍说,以听力检测为例,博奥研发出世界第一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并已经在全国多地开展了大规模筛查。在父妇准备生孩子之前,先对准父母进行血液检测。比如说夫妇两个的听力完全正常,但在致聋基因检测中都发现携带同一位点的致聋基因突变,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携带隐性致聋基因,那他们的孩子变成显性发作耳聋的可能性就为25%.这样的人群,需要在怀孕时就进行胎儿的耳聋基因检测,避免生下耳聋的孩子。
 
    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不知道基因上有问题,医生冒然用药,不但医不好现有的病,更可能带来人为的灾难。“目前我们已经做了超过100万的筛查,结果是很让人吃惊的,有很多孩子携带药物致聋基因,通过筛查指导正确用药,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整个家庭终生保持幸福。这个工作需要大量地介绍推广,我觉得互联网是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也可以让大家跟我们互动,甚至是预约、检测、咨询。”程京说。
 
 互联网+治未病中医中药将大有所为
 
   程京呼吁,应该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监督管理系统,针对我们每一个人,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而不是所有人都用同一种方案。
 
    以对体质的研究为例,中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中国人知道自己是什么体质的非常少,而韩国人、日本人从我们这里学习之后却非常普及。程京说,去年有朋友去韩国考察,连出租车司机都说要喝适合自己体质的饮料。在个性化体质研究方面,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将中国人的体质分为9种,其中只有一类平和体质是非常健康的,他们很不容易生病,其他都是很容易得各种各样疾病的偏颇体质。博奥颐和与王琦教授合作,研制出药食同源的体质调理饮料,偏颇体质的人通过饮用针对其体质的饮料可以将体质调理靠近健康的平和质。
 
    “在未来,把各种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等等跟中医中药结合,相信在未病防治方面,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程京说。


本网(全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网)所刊载的所有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软件、声音、相片、录相、图表,广告、商业信息及电子邮件的全部内容,除特别标明之外,版权归(全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网)所有。未经本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作全部或局部复制、转载、引用,再造或创造与该内容有关的任何派生产品,否则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网(全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网)凡特别注明稿件来源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者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按作者意愿予以更正。

联系电话:010-5747-7366;在线QQ:191-508-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