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病
名家论病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论病 >
S矩阵观照下的经络生成.流注与临床应用

 一:    引言

    中医经络学说的奥妙,使她充满了神密感,几千年杏林巨将论说纷云。对其起源,流注等论题成说者少。医学界颇有影响的巨著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全》等,对经络论述几乎一致,对其起源,流注不得而知。作者试图把《易经》象数的研究与人体藏腑,病机等中医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揭开经络生成流注之迷,揭示《黄帝内经》理论架构,启发直觉思维,继承中医传统文化,提高中医临床水准。坚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挖掘,创新。传统的不等于落后的,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在人类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已被历史所证实。''本篇作者未见到原著而所引用文献,源自王洪图氏主编《内经》,刘澄中氏《临床经络现象学》。限於作者水平及条件有限,不妥之处,望大家斧正。

     二:   象数模式--S矩阵《洛书》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九宫八风图与安徽阜阳出土的汝阴候汉墓中的九宫太乙占盘相一致,历史性地证明了《河图》.《洛书》是先秦或更早就有的象数模式。其象数模式对中医之形成为主导思想。中医学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医疗实践是构建在这个模式之上的。对《河图》,《洛书》《九宫八风图》的研究,有利于揭开经络生成流注的神密面纱。《河图》首见於《尚书顾命篇》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子在《论语》中也叹曰:凤鸟不致,河不出图。对於河洛的描述,孔夫子可谓是第一人。《说卦》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震,东方也......”上文也是对《九宫八风图》的诠释。《洛书》之太乙居中,四正四维,纵横十五,赋之以数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象数模式,即一个由卦象的表象系统和一个大衍之数的数字系统紧密结合的象数模式。在未出土太乙占盘之前,对《洛书》不解,怀疑是宋陈抟所作。对九宫八风图认为是东汉后期之作,二千余年的中医学研究,未能大胆地涉及象数模式。特别是西医学地冲击,或是伪科学的帽子,中医学之研究远离传统哲学,更不涉及编篡《黄帝内经》的这个象数模式,确是弃其本而玩其末。这个模式是由太极【S】,八卦,八节,九星,九宫【矩阵】,藏象,经络,天干,地支,五行,八风,五运六气......所构成,与天地准!

     三: 藏象经络学说渊源于《洛书》

《洛书》,《九宫八风图》是古人认识宇宙万物的符号。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数以征象,故可用数求象。所以对於《内经》的藏象,经络学说便有了寻根探源之处。这并不是粗浅的类比,也并不是偶然地巧合,是宇宙规律的客观反映。是剖析藏象,经络理论框架的必经之途。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黄帝内经》与《洛书》相结合,但并未提及《洛书》,而数的运用,诸如艮少男,其数八。兑少女,其数七。行成了内经的"“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著名论断。中医理论的数学模型来源於河图,洛书。而经络一词的提出有露踪迹。经络之经,径也,循行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经腑论》曰:夫经者径也,行于皮之内,肉之中者也。络者,洛也,《康熙字典》络与洛通。经络,径《洛书》而循行也。《洛书》是经络生成,流注的模拟概括。最简易最精确之呈象。用《洛书》的数和后天八卦揭示经络生成流注之迷,毋用置疑。以洛书来导读《黄帝内经》则未有不明处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曰: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提出了八风学说,与《灵枢》前后相应。王冰没有详尽地注解。《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春色,入通於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於心,.....其数七,......”此文完全引用了河图之数,将藏之金匮的河洛真言拓展到医学领域,将人之数理与自然之数理统一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真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脏为肝.......南方生热......脏为心......中央生湿......等内容还原《洛书之图》,这应该是《黄帝内经》的本来面目。冠名【S矩阵图】。并充实了《灵枢经经脉》篇的内容,肺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落大肠,......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任脉之别,名曰尾翳,......督脉之别,名曰长强。从上述对十四经的排列次序还原於S矩阵图,继理顺了经络生成流注之次序,又说明了任督脉在经络流注中的重要环节,更揭示了为什么起手太阴肺经这样的历史之迷。史称十二经循行如环无端,避任督而不论,经络循行形成了一个误区。首起手太阴肺经众说纷纭。余不敢苟同。十四经循行於九宫八卦中【S矩阵图】,自相稳定,互根互用,如环无端,此说如是!是宇宙规律之象数,并有其现代科学意义!

   从现代的循经感传实验中,197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的报告说:足厥阴肝经向手太阴肺经始终未出现传导。”“除肝经未向肺经传导外,其他经络之间均按祖国医学中经络学说的传注,出现了刺激传感。他们的解释是:从肝经进入腹部的腹股沟韧带处『急脉』,到肺部的起始穴距离过远,感传无法接续。秦火将中医史形成了一个很宽的断带层,将古人的实践~素材付之灰尽。难道真的就无法吗?从《灵枢经》五十营、营气等篇章经脉循行是包括任、督脉的!足厥阴肝经应向任脉传注,即巽四宫向中五宫传注,五宫/六宫传注。《周易参同契》的小周天即是任脉向督脉感传的古老验证。任督脉(五宫.六宫)为一合经。传手太阴肺经。此处强烈肯求有实验能力的医疗科研单位於以证实。环,即无始点,也无终点。经络循行始起於手太阴肺经的说法尽须置疑!

     《针灸甲乙经》曰:肝足厥阴之脉,起於大趾丛毛之际......环阴器,抵少腹,夹胃属肝络胆......”》《针灸腧穴图谱》曰:抵小腹任脉的曲骨穴(任脉足厥阴之会)上过中极,关元(均属任脉,为任脉及足三阴经之会)。值得注意的是从古至今针灸经络学说及相关文献中,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归结於任脉是结果性的权威性的!任脉.督脉的循行是一合经的循行,任督出於会阴,任脉行腹,督脉行背。负阴而抱阳。任脉经腹上行,至口下承浆穴,呈丫字形环唇过面进入目框下,有受纳之象。督脉从会阴经背上行,达颠至百会过前顶下到鼻拄,中正顶天,一阳陷於二阴之中,阴阳交感之象,生化不穷之机。任者,妊也,是妊育者也,是母系社会思想的表示。从现代的研究中,足太阴脉的终结点是中脘,足厥阴脉的终结点是玉堂,足少阴脉的终结点是廉泉,她们都在任脉上,与今日临床循经感觉的实际相符。在经络的实研中,是有其现代科学意义的!

    笔者《人体经络生成流注全息图》是S矩阵,这样的一种医学模式架构,是一个完整的,符合宇宙准则的象数模式,是中医的百宝库。五宫,六宫即任督脉为一合经传注手太阴肺经,顺宫传行解决了为什么首起手太阴肺经这样的一个千古之迷,千古误区。【恳请中医权威辨析!】也随之认识从坎一宫坤二宫次震三....至离九宫的传循如环无端。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太极图的那条剖判阴阳俩仪的S曲线,形成了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相互作用,相对平衡,互根互用,绝对稳定的原则,是简朴的宇宙观,再赋与九宫八卦,四正四维,纵衡十五,更形象化,数量化,直观化。S矩阵能量守衡,阴阳互补,塌缩膨胀,是个沸腾的园●,震荡的太极。形象的说明了宇宙万物生成的有序性(木,火,土,金,水。),万物共存的必然性,万物消长变化的规律性。S矩阵这个是传统医学的象数模式,是宇宙的准则。人类的生活和医疗活动同样遵循了这样的法则,同时也说明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失其重大的现代科学意义。《黄帝内经》的作者们正是利用了《河图》,《洛书》的象数模式,利用了这个方法论,充实了天,地,人三才的思维,完美地应用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学说,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精心构建人体结构与功能模式(戴九履一,二四为肩,......),形成了今天传统医学中的占有核心地位的蒇象经络学说,有望进一步应用於医疗实践!

 

四:十四经络循行如环无端

 

  历经数千年的中医史,唐以后称十二经循行如环无端,有悖於中医原始立论。中医理论之形成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已成为今日学者之共识,任督在十四经居於领袖,在循行中起主导作用。

   土居中位,万物之母,育生任脉,为诸阴之海,主任十二经脉;坤为母,居中宫,是母系社会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坤元主人体液晶即人体之元阴,任脉入注神舍,滋润元阳(乾元),生生之道。《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机。《篆》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乃乾元。

   督脉为诸阳之海,总督十二经脉,《内经.五常政大论》曰:"根於外者,命曰气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阴精载负元阳,元阳推动阴经,缓流运作.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六五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更形象地描述了任脉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於四支.

   十四经络之循行传注如环无端,就象图五中的一个大家庭.《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十二经络中的三阴经,三阳经手足各六.给以象的描述,具有阴阳的相对平衡,互根互用等槪念.中土为万物之母,为坤卦,与乾卦为天地任督脉,足少阳胆经为长男,居震三宫顺时针右行,坎一宫为足太阳膀胱经,为中男,顺行艮八宫足阳明胃经为少男,由少阳,太阳到阳明,示阳气的升发和增加.手经则逆行.足厥阴肝经居巽四宫,为长女,右行离九宫手少阴心经为中女,再右行兑七宫手太阴肺经为少女,说明了阴气的下降和量的塌缩.手经中用足厥阴为首,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从出土的足臂十一经脉中避心主而不论,形成如此之架构.从配对卦的爻象中分析,少男少女艮兑是阳明与太阴,中男中女坎离为太阳与少阴,长男长女震巽为少阳与厥阴.他们的阴阳,量势,数是平衡的.太极分二仪,二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雷风相搏.孔夫子也是在讲经络,永衡的嵌套平衡中,给予了精确地描述.

    中医典藉《黄帝内经》全篇无不在遵循上述原则.《灵枢.经脉》篇十四经的循行遵守了上述原则.成书於一个流派是可能的.反之证实十四经脉循行框架源於<络书>..

   《黄帝内经》是中华医典的完善之作,《周易》之三阴三阳思想被医家所用,变哲学之三阴三阳为医家之三阴三阳,即保留了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又赋予了藏象经络形质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模型是S矩阵

 

S矩阵於经络的剖析形成了经络的循行轨迹.即中五宫传乾六宫,总任督传兑七宫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次传艮八宫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次传离九宫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次传坎一宫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次传坤二宫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次传震三宫,巽四宫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次传中五宫任脉乾六宫督脉,次传兑七宫手太阴肺经......九宫飞遍,如环无端.《灵枢.经脉》经脉循行遵守了这一原则.

     S矩阵经络流注图

 

 

S矩陣經絡流注圖

 

 

                                                          


        四 

天辅星

立夏 阳洛  

足厥阴肝经 太冲

风木   杜门 

          九

天英星

夏至  上天

手少阴心经 临道

 

手太阳小肠经 阳溪

君火  景门

 

         二

天芮星

立秋  玄委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三

天冲星

春分  仓门

 

足少阳胆经 足临泣

伤门

       

 

天禽星

任脉 

膻中

土王四季  中门

         七

天柱星

秋分  仓果

 

手太阴肺经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燥金 惊门

        八

天任星

立春  天留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  公孙

湿土   生门

          一

        天蓬星

冬至 叶蛰

 

足太阳膀胱经  申脉

足少阴肾经   照海

寒水  休门

 

          六

天心星

立冬  新洛

 

督脉    

百会


                                                         

 

 

 

 

S矩阵观照下的经络生成流注,说明了古代医家{一种流派}是以河洛为基础理论的,全息宇宙规律,反映了人体生命规律。 古代的哲学思想之所以是道的载体,就因为它与时俱进,无限发展,永无绝期。中医久盛不衰的原因也在於此.可以预言,中医是永存的